氢的化合价是正一,氧的化合价是负二.水是氢氧元素组成,电解水后,正极产生是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
如果是元素 则无必然关系
如果是离子,则是氢离子为正,氧离子为负~
氢氧燃料电池中,氢失电子,是在负极;氧得电子,是在正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