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购入可辨认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净资产的计算公式:净资产=资产-负债
并且,它受每年的盈亏影响而增减。
净资产中包括商誉,而可辩认净资产是不包含商誉的,因为商誉不可辨认。
可辨认净资产=资产-负债-商誉=所有者权益-商誉
扩展资料:
确定所采用的方法时,必须考虑所购买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在合并日后的预期用途。
可辨认净资产(Net Identifiable Assets)为可辨认资产与负债的差额。
购买企业在确定所购入的可辨认资产和所承担的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采用市价、账面价值、重置成本、现值、估计售价、评估价以及可变现净值等方法。
只要某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是被并企业的,都需对其确定公允价值,如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行动计划成本、开发某配方成本等等。
对专利权、商标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按评估价值计价,商誉按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所确认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
特点:
1、在产品,按其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除完工尚需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清理费用以及参照类似产成品的合理利润确定。
2、长期投资,按评估价确定。
3、固定资产,一般应按重置成本确定;为出售而持有时,按可变现净值确定;为暂时使用而持有时,按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确定。
4、无形资产按评估价确定。
5、负债类项目,一般应按帐面价值确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可辨认净资产
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子公司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子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子公司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这个知识点的运用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内容,即A公司自母公司处购买B公司,B公司为母公司当初自外部第三方买入(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按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入账),且母公司合并报表中确认了商誉,则A公司在合并日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股比例+商誉,其中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因为是母公司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买入的所以涉及未实现内部交易的调整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
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子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
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对母公司的价值),与 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有什么区别,与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有什么区别?
1.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子公司自身报表层面按历史成本基础确定的各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
2.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在购买日这一特定时点,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确定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既包括被购买方原先已在账面上反映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也包括被购买方账面上原先未予确认但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应当予以单独识别和确认的被购买方无形资产、或有事项的公允价值。
3.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对母公司的价值):在购买日以后,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在母公司合并报表层面体现的价值,例如在上述2中确定的购买日公允价值的基础上,扣减按该公允价值为基数计算的折旧、摊销、成本结转等后的摊余或折余价值。
4.因为商誉因素的存在,购买日对原有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金额不等于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乘以原持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