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岳阳楼记》的问题

2025-05-08 00:26: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他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缘由如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是作者自己做官的准则,不是人生之境界;做官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不能诠释人生这个浩瀚的全部。
2.从高位贬到岳阳,他抱负难施,壮志不酬,已两鬓如霜。而面临岳阳如此阔大的盛景,作者顿感气象万千,世事变化无常,不论高官,还是谪贬,人生不能为了自己的小小得失而大喜大悲,搅扰人生不快。一切是身外之物,人生苦短,最重要是一生有一个豁达的胸怀,何必计较得与失,人生又哪有得与失了?
3.与世无争才是大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大悲大喜,才是诠释人生的真谛。

回答2: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体现作者被贬后 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可以想象得出,范仲淹面对着洞庭晚秋图描绘的山水之景,吟诵着前贤的诗赋,看到好友滕子京被贬后做下的一桩桩显赫的政绩,联想到自己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革新的主张,却面对混乱的政局、忧心的国事而无能为力,遥想千古兴亡多少仁人志土空有抱负而最后只能饮恨终身,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借题发挥,将岳阳楼及其大观以「前人之述备矣」而一笔带过,由洞庭湖上阴晴之景引起的「览物之情」入手,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而这样的思想,显然要比单纯地记物写景更为打动人心,更能引起那些仁人志士、文人骚客的激赏和共鸣了。

回答3: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问为什么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要是你没想到根本上,为什么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不是他像老和尚一样,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而是因为他心怀天下,以天下人的悲喜为悲喜,正使这种对天下悲天悯人的大关怀,大胸襟。才让他不在乎个人的进退得失,荣辱沉浮。

回答4:

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因:在文中,作者首先指出了迁客骚人的特点,即“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之后提出了古仁人的忧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说前文所说的两种情感正是“以物喜” “以己悲”,这样形成对比,更进一步在下文中提出了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目的一是抒发自己的抱负,二是劝勉友人滕子京不要因受贬而灰心丧气,而要振作起来,干出一番事业。所以这句话真正地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原因。

回答5: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在文中,作者首先指出了迁客骚人的特点,即“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之后提出了古仁人的忧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说前文所说的两种情感正是“以物喜” “以己悲”,这样形成对比,更进一步在下文中提出了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目的一是抒发自己的抱负,二是劝勉友人滕子京不要因受贬而灰心丧气,而要振作起来,干出一番事业。所以这句话真正地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