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后,加深了对氏族部落结构的认识,更好地阐明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途径,丰富和发展了他们关于原始社会的学说。他们在晚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或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这个提法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一书中使用的“史前各文化阶段”是一致的,都是对原始社会的科学称谓。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根据欧洲历史概括出的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5种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序列,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马克思在50年代对亚洲历史的深入研究,充实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古代欧洲各地区和亚非诸国的奴隶占有制社会各有其特点,远非一种模式。但世界不同地区的奴隶占有制社会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把世界各国的历史截然地划分为“东方”和“西方”,片面强调亚洲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过分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