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讲的主要是什么?

2025-05-07 22:29: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在1921——1924年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队伍,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古班的哥萨克富农和白军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革命纪律的队伍的故事。在1931年,曹靖华先生将《铁流》翻译成中文
  ,鲁迅亲自加以校订并自己出资,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印行了此书。
  鲁迅计划创作的中国式的《铁流》,要反映的内容是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的斗争。说到这部作品的创作起源,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陈赓将军。

  据冯雪峰回忆,1932年夏秋之间,中共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秘密抵达上海养伤时,曾经谈到红军反“围剿”战争的惨烈、艰苦和英勇。听到陈赓介绍情况的人觉得,红军的反“围剿”要超过绥拉菲莫维奇《铁流》中所写的内容,如果有人能把它写成作品该有多好呢,于是就想到了鲁迅先生。在冯雪峰看来,让鲁迅来写至少有两个理由:“第一,当时外国的记者或作家,例如史沫特莱,根据从我们这方面得去的材料写成文艺性的报告,也都成为很宝贵的东西,而以鲁迅先生的文笔来写,当然更能高出一等的,况且他是中国人,社会经验又丰富,无论怎样,可以写得不同一些的。第二,写不成小说,只写成像报告文学一类东西,也就很好了,因为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一定很大的,尤其由他来写。”(冯雪峰《回忆鲁迅》,见《鲁迅回忆录》专著中册第614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于是,冯雪峰便把这事跟鲁迅说了,鲁迅当时也觉得这是一个任务,虽然没有立刻接受,但也没有拒绝,只说看看罢。后来,鲁迅专门通过冯雪峰把陈赓请到自己家里(冯雪峰也去了),和陈赓谈了一个下午,还让夫人许广平准备了丰盛的晚饭,直到夜深才把他们送走。陈赓在和鲁迅谈话的过程中,不仅向鲁迅详细介绍了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情况,还随手用青莲色的铅笔在一页稿纸的背面画了一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供鲁迅参考理解,这张图现在就保存在上海鲁迅故居里。

  对于陈赓提供的情况,鲁迅十分重视,也由此对中华苏维埃和工农红军有了初步了解,打算根据这些非常惊人的材料,像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那样,也写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的小说。不过,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当时跟他说的是要写一个中篇小说,而且,鲁迅说:“要写,只能像《铁流》似地写,有战争气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出处同前)

  另外,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杂谈著作》一文中曾说:“有人说鲁迅没有做长篇小说是件憾事,其实他是有三篇腹稿的。”这里,许寿裳所说的三部长篇小说,就包括这部计划中要创作的中国式的《铁流》。

  但是,这部作品最后为什么没有问世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鲁迅缺少切实的亲身感受,创作准备不足。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但由于鲁迅先生长期生活在北京、厦门、广东、上海这样一些大城市里,主要进行的是文化战线的批判与斗争,所以他对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情况缺少感性的亲身经历,加之“他又不是说故事那样的作家”(出处同前,第615页),所以最后中国式的《铁流》最终胎死腹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鲁迅长期在文化战线上与反动当局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仅实际的斗争生活限制了他的长篇小说创作,而且缺少创作长篇小说的客观条件。我们知道,鲁迅56年的人生历程中,杂文是其创作主流,特别是南下及至定居上海后,文化战线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杂文便成为他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最便捷最迅速最锐利的武器,用他的话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576——577页)鲁迅还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见《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所以,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便都让位于杂文创作,让位于严峻的文化斗争。也正因如此,鲁迅长期生活在反动当局的通缉与迫害之中,是反动当局恨之入骨的人物,既不能像郁达夫那样活得潇洒,也不能像周作人那样活得轻松,更不能像胡适之那样活得随意,很难有条件静下心来潜心于长篇小说的创作,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恰恰又是最需要良好的宽松的稳定的创作条件的,不能和形制短小的杂文写作相提并论。

  我们分析鲁迅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不能付诸实施的问题,一方面要看到鲁迅有着极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鲁迅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在不倦地忘我战斗,以致自己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实现。只有这样来认识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纪念鲁迅,缅怀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