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种育苗 慈菇收获期集中在每年春节前10天左右,而留好菇种是当年种植好慈菇的关键。选择形状好、大小适中、无畸形、无病虫害、笔芽粗壮的慈菇作菇种,亩用种量4~5公斤。育苗地选在近水口边或排水良好水田的一角,四周筑田基,按株行距2~3厘米插下,菇芽向上,保持有10厘米的水面。每亩需育种地约12平方米。 二、假植 4月初(“清明”前后)将菇苗移至附近假植,株距50厘米、行距70厘米,四周筑好田基,保持田面有水。移植后15天喷一次10%兴棉宝1000倍加40%乐果600倍防虫,每亩施复合肥10公斤。假植期间进行人工除草并摘2次老叶。在7月下旬(“大暑”前后)将叶片30厘米以上部分包括叶柄全部割去,以便控制大苗生长,促进分蘖苗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种植前喷一次20%灭扫利1000倍或12%益扫利1000倍加50%多菌灵800倍,预防病虫为害。 三、大田种植准备 1选田:慈菇从种植到收获期,需要充足水分,故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围田种植,不宜在有咸水的地方种植。 2施足基肥:种植前一般每亩施绿肥2500公斤或猪牛粪1000公斤作基肥,1周后种植。 3慈菇苗的采集:慈菇标准苗要求粗壮,保留3片叶,苗高约25厘米,把叶片超出部分(包括叶柄)割掉,同时要摘除老根、老叶。 第一批菇苗,菇农称为“菜”,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后)采集,由于种植时间较早,苗大、粗壮、生长快,这批苗占总苗量的80%左右。采第一批苗后追肥一次;15天后可以采第二批苗,菇农称为“洗地”,这批苗约占总苗量20%左右,“洗地”苗只能在9月上旬即“白露”前种完。如果用种量大,苗供应不足时,可以从“菜”中采第一次分蘖苗种植,这些苗菇农称之为“新兜”,“新兜”苗最迟不能超过9月20日(“秋分”前)种植。 4种植:一般安排在8月8日至9月20日种植,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亩植6500株左右。田面要求平整,有浅水,挖好排灌坑。种植时要求浅插,有利于苗早生快发。每隔一行假植2~3株作备用苗,以便及时补缺,保证全苗。 四、田间管理 1扶苗补苗:种后常因风雨、水深、泥土松浮等原因,以致种下的苗容易倾倒或偏斜,故种后第二天起连续三四天进行扶苗。对生长差和被病虫为害致死的苗要拔除,并及时补苗。 2剥叶去芽:一般在种后15~20天,当植株生长到7片叶时,结合中耕除草,除去株行间的蘖苗,然后剥去植株3片老叶(连叶柄)埋入土中,只留4片叶。以后每15天左右剥叶除蘖一次,直至10月下旬止,共剥叶除蘖5~6次。 3按头( 头)促结菇:完成剥叶工作后,将慈菇头部用双手按下0.7厘米左右,菇农叫“ 头”,作用是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多结菇。 五、施肥 慈菇从种后到“小雪”前后为营养生长期,植株粗壮才能获得菇个大、产量高,应多施氮肥,适当配施磷钾肥,原则上每剥叶一次施肥一次,亩施高氮复合肥25公斤。“小雪”后随着天气转凉进入结菇期,要重施一次优质肥料,亩施进口复合肥30公斤。肥料要在露水干后施用,以免造成肥害。 六、病虫害防治 慈菇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和斑纹病,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害,可用70%托布津1000倍加75%百菌清1000倍,或77%可杀得1000倍喷雾预防。虫害主要有如下几种:(1)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种后到收成都有发生,繁殖快,要及时防治,可用40%乐果600倍或5%蚜敌畏2000倍喷杀;(2)蛀心虫,菇农称为“钻心虫”、“烂虫”、“惯侠虫”,属鳞翅目细卷蛾科,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柄和心叶,其中8~10月种群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至整株枯死,防治上可用40%乐果1000倍加18%杀虫双600倍,或用10%兴棉宝1000倍、克蛾宝2000倍喷杀;(3)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仅于个别年份发生,多数发生于慈菇生长中后期,以咬食叶肉为害叶片,可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敌百虫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喷杀。 七、收获 在“冬至”前采收的慈菇称为冬前菇,由于收成较早,亩产1000公斤左右,价格高,主要用于出口。大量收获是在春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