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主要是由于缺少陆地
这是非地带性缺失
2.贯穿南北美洲大陆的科迪勒拉山系,近邻着大陆的西海岸。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刚刚登陆,就被山脉挡住了,所以。南美洲的自然带呈狭长带状分布。
东侧地形较为平坦,受海洋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这就是东西两侧差异!
3.赤道穿过的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形成为赤道低气压,空气对流强烈,带来丰富的对流雨,所以降水多。如刚果盆地是这种情况。但东非高原就是例外了,原因如下:
(1)、地形地势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因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东非高原气温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所以东非高原空气对流不显著,不会形成大量的对流雨。
(2)、信风原因。非洲高原大范围地受到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就更稀少了(信风是由高纬吹响低纬的,在这过程中风越来越暖和,越不利于形成降水)。所以非洲东部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季之分。
(3)、洋流原因。北印度洋洋流的方向的: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所以冬季东非高原东部洋流为寒流,夏季虽然是顺时针流动,由低纬流向高纬,但此地洋流为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上泛水温很低,故也是寒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致使东非高原降水偏少。
1,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2,南美大陆西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原因是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和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大陆东岸形成了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原因是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3,非洲东部是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不够旺盛,降水较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所以呈现热带草原景观。总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大部分都是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几方面来分析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1.缺失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缺少季风气候是因为南半球太平洋西侧没有面积较大的大陆,缺少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是因为南半球60°S附近地区陆地极少。缺少海洋性气候是因为40°~60°S没有比较多的陆地,陆地无法受西风影响形成降水。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欧洲西部独有的,因为它在最大的亚欧大陆,又受到大西洋西风的影响才形成的。
2.西侧是森林,东侧植被较少。因为南美洲西部是太平洋,并且南美洲西部又有最大的安第斯山脉,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上升,在安第斯山脉的西侧迎风坡形成降水,因此植被比较多,背风坡降水少,因此东侧是荒漠。
3.热带雨林必须在海拔低,地势较为平缓的地方形成。而欧洲东部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属于高山高原气候。东非高原的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首先就不属于热带了。印度洋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因此均为降温减湿作用。
1.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海洋。
2.西侧森林,因为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东侧荒漠,因为位于背风坡,干旱少雨。
3.因为东部是东非高原。地势高,为高原山地气候。印度洋洋流冬逆夏顺,都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因此均为降温减湿作用。
1.缺苔原带、针叶林带 因为南半球同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2.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 西侧温带森林 东侧巴塔哥尼亚沙漠 原因是山地的背风坡
3.由于大西洋与印度洋洋流 、海拔高改变了水分蒸发 导致那里非热大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