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农村种植业结构

近几年胶州农村种植业结构——研究性学习报告
2025-05-08 01:44:2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突出一条主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总要求中,第一条就是“生产发展”。要按照十七大报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牢牢把握生产发展体系建设这一主线,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不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不放松,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力度不减弱,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整个农业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各级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争创一流,本着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加快发展的原则,按照农业项目出亮点、特色种植扩规模、整体效益上水平的要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格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科技化支撑“四大体系”建设水平,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步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并力争使农业各项工作走在青岛市的前列。

二、强化二大机制,提高农业运行质量

(一)强化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积极争创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

一是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把大洋、福生、品品好、顺通等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重点,积极培植国家、省级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产业化升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08年,争取列入国家财政资金扶持的企业2家以上,争创省级龙头企业3家,青岛市级5家以上。全市过亿元的农业企业达到10家以上,农副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55万吨以上,出口创汇3.5亿美元以上。

二是进一步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按照“分类指导、培养典型、全面推进、逐步规范”的思路,积极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社会化服务,促进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08年,争取青岛市合作组织扶持资金100万元以上,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使全市36%以上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组织中来。

三是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利益连结机制。采取政府扶持、企业投入、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推进优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中介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推行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08年实现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控制和过程有效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回答2:

2008年胶州继续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努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不断凸显。达到了结构调优、品种调新、品质调高、效益中心的目的。

据国家统计局胶州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4.0万亩,复种指数达到204.4 %,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比上年增加7.3万亩,增产6.9%;粮食总产量46.0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增9.3%。其中:夏粮24.6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增19.5%,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粮21.4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增1.1%。经济作物51.1万亩,比上年减少3.0万亩,减5.6%。粮经比例69:31,粮食作物面积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在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12.0万亩,总产量3.4万吨,较上年减少0.2万吨,减4.8%,主要原因是在花生成熟期,受大量雨水的影响,造成花生减产;蔬菜、瓜类面积38.5万亩,由于品种调优较上年减少3.1万亩,减7.5%。2008年经济作物现价总产值达到16.8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增长23.1%,结构调整快,市场抓得准,农产品市场率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取得非凡成就,得益于胶州市委、市政府前瞻性决策和各级党委、政府思想统一、扎实工作,充分体现了不折不扣落实党的政策方针的决心和领导胶州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