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地质的发展历程

2025-05-08 01:27: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世纪初国际地质学界已广泛注意了农业地质研究,曾在欧洲召开过多次国际性会议。在一十、四十年代,先后由英美地质学教授著书讲授《农业地质学》,探讨农业经营和研究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50年代后,随着环境地质学的兴起,相当多的农业地质问题被列作环境地质范畴,从而促使农业生态地质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较前有了质的飞跃。我国农业生态地质研究,也基本上循此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地质工作很少涉及农业

只有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土壤学,是在地质学观点指导下研究土壤矿物、土壤成因,偶尔调查若干农用矿产,但很少涉及其他为农业的专门研究。

2.50年代后,开展了地质为农业服务的调查研究

考虑到中国是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地质部一成立,便对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如广大的华北平原等产粮区布署1∶2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其中涉及了农田供水、土壤盐碱化研究。此外也在其他地区开展了农用矿产的调查与勘探,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进行了抗旱打井及咸水灌溉利用的试验研究,但它们都是地质学对农业的基础性服务。

3.80年代后,开展了以调查“农业地质背景与名优特产关系”为特征的农业地质研究

前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与四川省的植棉专家合作,根据地质体的宜棉性调整了全省棉花布局,植棉面积减少40%,但产量却三年翻一番。地质矿产部等多部门因而多次布署开展以研究农业地质背景与名优特产为主的农业地质工作,并在开展农业水文地质勘察,研究合理用水、改造旱涝盐碱田的同时,利用中低温地热为农业服务;并进行了传统和非传统的矿产农肥及矿物饲料资源的勘查与开发研究。从而大大加强了地质学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或农业环境治理的技术服务比重。

4.进入90年代,农业生态地质研究迈入“农业—水土资源—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新阶段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在洞庭湖广大农业区开展的洪涝灾害地质调查以及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在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产区开展的果林农业生态地质研究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农业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前者研究强调对区域全面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应着眼于顺应自然营造新的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质环境系统”;后者则强调研究如何最佳利用自然的水土地质资源,利用、改造和调控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和前者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回顾20世纪后半个世纪中国农业地质工作发展之路可以看出,我国地质工作者是从地质学以其基础性服务,进行了大量为农业服务的地质工作,真正为农业发展所作的参与性农业地质工作是在80年代以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加强农业地质科研和生产实践之中逐渐认识到,这是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领域,蕴育有极大生产潜力,它研究人调控下农业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目的是研究水土资源的农业持续利用和农业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地球表生带地质体与地质作用对农业生物生产中的利弊,兴利防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