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作为中国文人的最重要书画工具,一直受到文人们青睐,所以有许多的别称,表达了毛笔的文化意蕴。
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文字都略有不同,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当时楚国称聿,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只有秦国称做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一直沿用到现在。当时,毛笔尚无统一的名称。
可能是出于对毛笔的珍爱吧,历代的文人雅士还为毛笔另起了一些别称和雅号。一是毛颖。颖,就是笔锋。唐代大文豪韩愈作有《毛颖传》。
二是毛锥子。五代史《史弘肇传》:“安朝廷,定祸乱,直径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三是管城子。韩愈《毛颖传》中说,把同类的兽毛聚集在一起并扎缚起来,秦始皇叫蒙恬洗干净,然后封在毛管里,所以叫管城子,或者管城侯。
四是墨曹都统。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中说:唐著名书家薛稷封笔为墨曹都统、黑水郡兼亳州刺史。
五是中书君。秦始皇封蒙恬于管城,并一直官拜中书,后人就称笔为中书君。钱钟书先生的笔名就叫做中书君,他的著作《管锥编》中管即管城子,锥即毛锥子,也都是笔的意思。
另外还有毫锥、毛锥、龙须友、毫州刺史、玉管等称呼。
毛笔的兴起与演变历程,伴随着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进程。虽然随着近代西方书写工具的传入,毛笔今天已不再被视为主流的书写工具,但是,毛笔作为东方文明的长期传承工具,其本身就是悠久深邃的文明的象征,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将在中国乃至海外各地长盛不衰。
探究毛笔的源流,也从一个侧面探寻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