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刘备不以他卑鄙,猥自枉屈,三顾他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为了报答他,所以供他驱驰。 还有,刘备是皇室,而诸葛亮曾说过自己是管仲乐毅,所以需要找个名正言顺的主人。 再就是刘备有广大的抱负,也会体谅下人。有英雄之气,英雄之魂, 最后是因为曹操和孙权都有很多谋士了,而诸葛亮需要的是专权,不是听命于他人,他需要的是老大,全权管理,听命于他个人,不需要经过别人。而众多诸侯之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刘备了。 由以上几个条件可以得知,诸葛亮只能投靠刘备了。 核心提示: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再者,说诸葛亮在曹操手下发展空间不如刘备,不过是以后来人的眼光看问题。而诸葛亮,终究选择了刘备,明显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发展空间那么简单。一千八百多年来,无数的人对这件事有无数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榜样,是标尺。这个榜样和标尺,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在诸葛亮这样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第二,诸葛亮的理念。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辅德,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齐注定不会长久。除非一方只领薪水不干实事,但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他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一个人做什么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内因,在于其为人,在于其理念。可以说,以上两点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第三,刘备的魅力。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第四,刘备的空间。虽然刘备声望很高,但此时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刘备还处在困境当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间大有可为。同时,刘备手下有一流武将,却没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说留给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因此,诸葛亮自然更加倾向于刘备。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主要是看上了发展空间。依据是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跳槽到孙权手下打工,他推辞了,给出的理由是:“孙权是个很不错的老板,不过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能,所以我还是不跳槽了。”(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这个依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约几个朋友在酒场饭桌上随便侃侃就行了,拿出来忽悠人,就有点不负责任了。试想,诸葛亮怎么可能当着孙权员工的面说人家老板不好?何况此时诸葛亮代表刘备一方有求于孙权,说孙权的不好不是没事找抽么?诸葛亮注定只能说孙权是个好老板,然后再找一个委婉的理由拒绝。大家都是聪明人,理由编得太离谱了没有人会相信,因而诸葛亮以发展空间为理由来拒绝。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共2页。 1 :(凤凰网历史)打个比方说,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尤其是学生时代的早恋,拒绝对方最常用的理由是:我现在不想谈恋爱。其实大多数情况不是真的不想谈恋爱,而是不想和你谈,但直接说“我看不上你”实在太伤人了,因此换一种委婉的说法而已。可不能会错了意,否则就要闹出笑话了。再者,说诸葛亮在曹操手下发展空间不如刘备,不过是以后来人的眼光看问题。以诸葛亮当时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以管仲、乐毅自比自视甚高的人,怎么可能认为自己不如曹操手下荀彧、贾诩、郭嘉之流?何况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谋高论,是经史书记录之后,才被后人认识的,这些机密当时绝对不会披露出来,诸葛亮怎么知道荀彧、贾诩、郭嘉到底有多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谁比谁强多少啊?不去曹操手下试一试,怎么知道到底有多大发展空间?同时,诸葛亮到刘备手下的发展空间就一定比曹操大吗?刘备实力弱小,能不能折腾出一个明天非常不好说。而曹操却是家大业大,俨然是天下的。如果主要考虑发展空间为了自身利益,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曹老板(事实也正是如此)。而诸葛亮,终究选择了刘备,明显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发展空间那么简单。如果说诸葛亮事先算准了在曹操那里没有多少发展空间,算准了在刘备手下虽然历经危难,最终却能全面掌权,那还真是把诸葛亮当神不当人了。诸葛亮选择刘备,从根本上来说,是他的为人品质和政治理念所决定的。诸葛亮与刘备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样崇尚德治,同样重视做人,同样推行仁政,同样致力于匡扶大汉江山。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大好青年,诸葛亮选择老板,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饭碗,更是为了心中远大抱负,为了天下黎民苍生!一旦加入刘备阵营,诸葛亮的理想就会随着刘备事业的发展而实现,也会随着刘备的失败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失败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实现的机会。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人尚有如此抱负,况诸葛武侯乎!虽然诸葛亮已经选定了老板,但他还不急于出山。前面说过,此时人才与老板是双向选择,他选了刘备,刘备会选他吗?是将他当做一般员工,还是以国士待他,能重用他?能确定刘备会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吗?在解决这些疑问之前,诸葛亮依旧蛰伏于隆中。他此时才二十多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待答案。
刘备诚恳待人。心怀天下呗。再说了三顾茅庐才求得诸葛。说明他礼贤下士。<三国演义》说是为了感激刘备的“三顾之恩”。其实,这种解释出自诸葛亮本人。他于刘备死后在给后主刘禅上的《前出师表》中表白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芦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应该承认,诸葛亮的这种“夫子自道”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他选择刘备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绝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
一、作为一个儒生,而且是纯儒,诸葛亮有强烈的正统观念,这一点,是他做出这种抉择的根本原因。刘备是刘氏宗亲,有刘氏血统,属于“正统”,而曹操和孙权,都属于“非正统”,是“乱臣贼子”。诸葛亮进行关系着自己生前命运和身后名声的重大政治抉择时,只可能选中刘备,而不能选中曹操和孙权。
二、刘备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谋略,并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誉,深为时人所重,这一点,也不由得诸葛亮不考虑。
三、刘备帐下缺乏真正有才干、有见识的谋士,而他又能礼贤下士,求贤苦渴,苦投其帐下,一是定会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够施展才干和抱负。
四、曹操本人既有武略又有文韬,其智慧,其才干,不仅远高于孙、刘之辈,也高于他诸葛亮;而且曹操帐下已有荀??、程昱等一大批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他们都不逊于诸葛亮。如此,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不会有什么作为。孙权胸无大志,却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鲁肃、张昭等一大批谋士,明智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归依孙权。
这里要说明的是,从曹、孙、刘争霸的结果和诸葛亮的实际作为看,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要逊于曹操,世人心目中的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不是历史上的真诸葛亮,而是罗贯中笔下神化了的艺术形象和中国人传统的崇古崇祖、崇圣崇贤心理塑造出的偶像。
理由很简单嘛,因为诸葛亮也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让大家肯定。
那么,如果投靠曹操,曹操本人就很聪明、而且手下很多谋臣,在真实历史上这些谋臣都是很出名的,在这么一个实力充实的团体,诸葛亮加入,只能作为一个补充,不可能完全发挥他的能力,别人也不可能全听他的,他就无法自由发挥了;孙权那边呢,是属于家族模式管理,不可能容得下一个外人来做主,再说,那边的谋臣也不少,特别还有一个周瑜,所以诸葛亮知道自己去了也没用武之地。
刘备请他时,刘备手头上就是张飞关羽,实力也是很烂,只是诸葛亮看见他们都是有勇无谋,而且刘备还算是比较求才若渴之人,手下没有什么谋臣。有一点也许大家关心,那个时候怎么就知道刘备将来能够争天下呢,因为诸葛亮充满自信,只要听他的,就能逐鹿中原,各个天下。这些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了。
所以说,那个时候,只要有人真的想做大事,愿意听诸葛亮的,诸葛亮都会一起干的,可惜没有,让刘备占了个便宜。
曹操手里谋士不少 诸葛亮去也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再说他出身较低 一般人也不会稀罕他刘备人才匮乏 出身也较低 仍能放低姿态去球诸葛亮 起码心是诚的诸葛亮家族也是汉朝官员之后 比较有国家观念 刘表太废 相比较之下 刘备就成了他效命的最好人选
诸葛亮的名气是靠大家传出去的,就好像刘备是听到司马徽的介绍才知道诸葛亮的,而其他人之所以知道他的名气在于诸葛亮的朋友都是很有名气的人。
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司马徽如此说,徐庶也这样说,如此一来,刘备就相信了,其实诸葛亮在出庐之前没有什么事迹可以让人侧目的,也许八阵图算是其中之一吧,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不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