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棉花枯萎病,黄色网纹型和黄化型叶片感病症状。黄色网纹型:其典型症状是叶脉导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后呈现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多发生于子叶和前期真叶。黄化型: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劈开茎基和根部如果维管束褐变,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条件。枯萎病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危害。
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措施
种植管理
(1)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硫酸脱绒后的包衣种子,硫酸脱绒后种子带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
(2)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大面积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提倡与水稻轮作,防病效果明显。
(3)无病区的棉种绝对不能从病区引调,严禁使用病区未经热榨的棉饼,防止枯萎病及黄萎病传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铲除土壤中菌源,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并在棉田外深埋或烧毁。
(5)用无病土育苗移栽。
(6)连续清洁棉田。连年坚持清除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就地烧毁,可减少菌源。
药物防治
棉花枯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若此时降雨量大,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积流行,因此在现蕾前后就应该用药防治。一般杀菌农药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嘧菌酯.百菌清、氟硅唑.咪鲜胺等+磷酸二氢钾+硼锌肥,每次喷药间隔5-7天,连喷2-3遍,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流行。
发病初期建议用:甲霜.恶霉灵,或五氯.福美双,或四霉素,或络氨铜,或霜霉威盐酸盐,或混合氨基酸铜,或恶霉灵.辛菌胺,或咯菌腈.乙蒜素,或枯草芽孢杆菌,或多粘类芽孢杆菌,或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海藻肥+磷酸二氢钾,喷淋灌根5-7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零星发生时重发病株立即拔除销毁,轻病株灌根,健株喷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