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红水河文化石上的沥线工艺与雕刻的区别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点这里: 机雕、手雕,和沥线工艺的区别今天看一下这块石头上的沥线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有一部分不是阳刻的,而是沥线工艺:(1)走线断线处:(2) 袋内渗入空气导致线条中...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红水河文化石上的沥线工艺与雕刻的区别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点这里: 机雕、手雕,和沥线工艺的区别
今天看一下这块石头上的沥线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有一部分不是阳刻的,而是沥线工艺:
(1)走线断线处:
(2) 袋内渗入空气导致线条中缺失一部分料:
(3)滴料:
(4)线条的交叠:
(5)线条推挤过程中,互相覆盖的特征:
以下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棺木上的沥线特征,存在类似的交叠、走线粗细变化、互相覆盖等特征:
(1)交叠:
(2)断线:
(3)挤料产生的粗细变化:
雕刻中的阳刻,在自然雕刻状态下,不会出现上述线条特征,除非刻意而为之。即便刻意而为之,想要模仿上述特征也很困难。而且阳刻需要把整个地子铲平,只留下阳文部分,再细雕,也不会呈现出沥线时线条黏着于地子上的特征,以及线条因挤料差异导致的线条忽高忽低的特点,而是一大片区域整体的高度趋于齐平。下面是一幅石雕龙纹图案,可以看出海水纹、火焰纹、龙纹三者的高度不同,但各自趋于一致:
下面是一件阳刻的玉雕:
红水河文化石板上的文字,既有沥线工艺的,也有阳刻的,但是图案很多都是沥线工艺绘制。
沥线工艺的线条必须使用某种软质材料,装入类似蛋糕裱花袋一类的容器中,通过手工挤压袋子,使用尖嘴处沥出的线条来进行绘画。这些软材质要石化需要漫长的时间。现代使用陶土等软材质可以做出沥线效果,然后烤制成型,但是重量绝无可能达到石板的重量,质感也不是石头的质感。如果要掺入其他的硬质材料使地子变硬,还需要在烤制过程中处理两种材质的不同熔点,是否会熔融流淌导致不均匀、或包裹不齐等问题。
老缅有仿制翡翠原石的,大多制成假皮假色的石料,以5-7位数高价出售。但也没见有仿制石头+沥线工艺,高温烤制,再仿古做旧的。况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再没有经验的,切开就知道真相,完全无法和真的石头相提并论。
上面那块石头上左上角留下的织物痕迹,说明当初曾经是软性材料:
左侧留下的用雕刻刀推地的痕迹,说明当初曾经是软性材料:
背面顶部手工捏制产生的光滑效果,说明当初曾经是软性材料:
下面这些麻点状的是自然老化的痕迹:
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棺木上的老化痕迹:
风化纹理与材质上原有的裂纹、老化痕迹相交融: